傳媒訪問: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釆訪團到訪
2025.06.24
2025年6月24日,由約50位來自內地及香港主流媒體的代表組成的考察團到訪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漢明教授向來賓介紹了實驗室在大豆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成果。
媒體報導摘要(2025年6月24–25日)
1. 大豆三度完成太空實驗,進入研究新階段
林漢明團隊培育的大豆和根瘤菌樣本,隨天舟六號、神舟十六號及實踐十九三次進入中國空間站,成為香港首個在太空進行農業實驗的項目。目前實驗樣本已返回地球,團隊正分析大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變異特性,探索如何利用這些變異提升大豆在惡劣環境(如鹽鹼地、乾旱區)的生長能力,並為未來太空農業儲備技術。
2. 簽約港府”產學研1+”計畫,推動大豆深加工產業化
林漢明團隊將於 6月底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產學研1+”協定,該專案是24個獲批項目中唯一的農業項目,計畫7月初啟動。重點方向包括:
將大豆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如大豆肽、膳食纖維等功能性食品),瞄準全球千億美元的功能食品市場;
整合生物技術、空間實驗資料及人工智慧物聯網,優化種植方案;
解決科研商業化痛點,尋求商界夥伴協助市場開發與合約管理。
3. “讓農民有尊嚴”:科研成果惠及民生與國際合作
國內扶貧成效:團隊與甘肅農科院合作的 “隴黃大豆” 耐鹽耐旱品種,在西北貧瘠土地累計推廣 150萬畝,八年間助農民增收 1.2億元,獲2025年日內瓦發明展評委會特別金獎。
國際援助:向巴基斯坦提供耐48℃高溫的大豆品種,解決當地無法種植的困境;協助孟加拉改良水稻與大豆種植技術,踐行”以科技搭建國際友誼”。
核心願景:林漢明多次強調,其科研終極目標是 提升農民收入與社會尊嚴,吸引年輕人投身農業,平衡生態保護與糧食安全。
4. 生日獲贈”一粒豆改變世界”,將掌舵全國重點實驗室
6月24日林漢明生日當天,學生以3D列印衛星模型(內裝大豆種子)作為禮物,底座刻有 “一粒豆改變世界” ,寓意其”上天接地”的科研精神。作為 即將組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負責人,他表示將帶領團隊深化大豆抗逆性研究,並推動”大豆回家”計畫(恢復中國本土大豆種植)。
5. 科研理念: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林漢明堅持 “研究回歸產業,利潤反哺科研” 的可持續模式,早年曾自費赴內地農村試驗種植。他提出”科學無地域限制”,呼籲香港青年以基礎科研優勢貢獻國家,同時通過產業轉化實現科研自主。
林漢明教授近期動態集中體現了 農業科技賦能民生、太空育種突破及產學研深度融合 三大方向,其工作亦成為香港科研服務國家的典型案例。如需瞭解其大豆太空實驗的具體變異資料或深加工產品開發進度,可後續關注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果發佈。
媒體報導連結(部分)
[明報新聞網] 中大「產學研1+」大豆種植項目下月啟動 學者:冀理念相近商界助出商業化路線圖
[巴士的報]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採訪團到科技園 了解初創生態及如何協助內地企業出海
[大公文匯] 香港科學家將掌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國際領先大豆
[文匯網](有片)「同心築夢 共謀發展」 香港科學家大豆研究國際領先
[香港01] 中大研抗鹽鹼大豆八年增收1.2億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TVB] 中國記協港澳聯合採訪活動到科學園 參訪初創企業拔尖平台
[香港商報網] 有片丨「大豆專家」林漢明:大豆已三上太空 目前進入研究階段
[香港商報網] 有片丨「大豆專家」的夢想:提升農民收入 讓他們像城市人一樣有尊嚴
[大公報] 粵港澳媒體走進港科學園 見證發展新機遇 北都創科用地招才引資 培育世界級企業
[大公報] 港產科學家「讓大豆回家」
[文匯報] 港科學園赴英宣傳 收牛津劍橋千人申請
[China Daily Hong Kong] City facilitates mainland startups’ global expansion
[SOUTH] 香港「大豆教授」林漢明:科學家的責任不止於論文,更要為年輕人「播種」
[Macao Daily News] 破解基因育耐鹽耐旱新品助農發展 港大豆科學家:論文寫大地
[天目新聞] “灣區行”見聞錄②:在香港,感受科技的人文關懷
[中國新聞網] 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的生日愿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50624 newsclippings on press event (參觀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5 Jun)